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人才培养 >> 正文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安宗权     审核人:萧晟     [发表时间]:2024-04-19     [浏览次数]:


一、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型,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必然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上我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致使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着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艰巨任务,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运动训练科学化、集约化的今天,中职学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作为高水平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基地的作用愈加明显,也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自身办学条件

芜湖科技工程学校是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成为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各类培训、国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全日制在籍中职学生957人。。学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

根据我校的发展需求及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学校一贯主张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经济发展所急需并已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特色重点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也是我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它将填补我校专业的空缺。

四、专业优势

随着教育的改革,很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中考后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中职学校其他专业。这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和遗憾。加上国家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各种惠民政策逐渐显露。因此,运动训练专业的开设势在必行。

五、培养目标和对应岗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技能。

对应职业(岗位)

能够在专业运动队、各类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级体育俱乐部、业余体育学校等单位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1. 职业能力及要求

    (一)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基本掌握中等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三)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五)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数、基本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中国历史、经济政治与社会、应用文写作、中职管理学基础

    (二)公共课

    公共课设置为:音乐、心理学入门、公共艺术(美术篇)、企业文化(职业素养)

    (三)专业课

    专业课设置为: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运动心理学基础、社会体育学基础、运动训练学基础、专项训练。

    (四)核心课程说明

     

     

     

    核心课程简介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120学时)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学生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学习,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从而掌握科学运动训练的方法,找到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效率的最佳途径。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以及体育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运动心理学基础(120学时)

       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施教,使学生了解运动心理的变化过程及在体育训练、竞赛中的作用,从而初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提高竞技应变能力。同时,本科目也是运动员由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

    3. 社会体育学基础(120学时)

       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社会进步对体育的要求,进一步了解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了解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组织方法和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及体育与娱乐活动结合的特点。了解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动作规律和作为一名社会体育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4. 运动训练学基础(120学时)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归纳而上升为理论的学科,它吸收和反映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本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运动训练的过程、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

    5. 专项训练(1440学时)

    专项训练包括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学生应选修其中一项。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实习实践教学安排

名称

内容

场地

学时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

办公自动化操作(文档、表格、幻灯片)及基础网络知识实践

机房

34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比赛

教室

12

心理学入门

讲座

多媒体室

12

专项训练

训练实践

田径场、篮球场、形体房、综合训练馆

1440

、教学时间分配(周)

分类

  间

学期

理 论 教 学

实 践 教 学

入 学 教 育

军      训

社 会 实 践

顶 岗 实 习

毕 业 教 育

其       它

考       试

假       期

总       计

第一学期

12

4

1

1

1

1

6

26

第二学期

12

6

1

6

25

第三学期

12

7

1

6

26

第四学期

12

6

1

6

25

第五学期

12

7

1

6

26

第六学期

8

5

1

7

21

 

课程类别

课程序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考 核 方 式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

2

3

4

5

6

18

20

20

20

20

20

基础课

1

语文

360

360

2

数学

360

360

3

计算机应用基础

68

34

34

4

英语

360

360

5

职业道德与法律

32

32

6

哲学与人生

36

36

7

中国历史

18

18

8

劳动教育

18

18

9

经济政治与社会

36

36

10

应用文写作

72

60

合计

1360

1326

34

公共课

11

音乐

68

34

34

12

演讲与口才

13

劳动教育

14

心理学入门

72

60

12

15

中国传统文化

32

32

16

公共艺术(美术)

32

32

17

企业文化(职业素养)

32

32

合计

236

236

专业核心

 

 

18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120

120

19

运动心理学

120

120

20

社会体育学基础

120

120

21

运动训练学基础

120

120

22

羽毛球

60

20

40

23

乒乓球

60

20

40

24

篮球

60

20

40

25

足球

60

20

40

26

中华武术

60

60

27

跆拳道

60

60

28

田径训练

1400

1400

合计

2240

560

1680